红网永顺站
“有困难找家海,有纠纷找家海,有调解找家海。”这句话在永顺县万坪镇这块红色的土地上流传了近30年。现年75岁的张家海退休前是一名普通的乡镇司法所长,在几十年的司法工作中,扎实推进普法宣传教育,当好宣传员,努力化解基层纠纷和矛盾,坚持正义,主持公道,当好和谐器,切实维护社会弱势群体合法权益,提供法律援助,当好服务员,曾13次被评为“先进工作者”,5次被评为“优秀司法员”,3 次被评为“优秀共产党员”。2000年,他从万坪镇司法所退休后,仍做社会的热心人,永当人民的贴心人。
张家海退休后居住在万坪镇新街,每逢万坪镇赶集日,都会有三五个群众来他家,有的是上门求助,有的是登门感谢。张家海虽然退休了,但对司法工作的热爱是终生不舍,对群众的求助有求必应。
2006年,万坪镇青年农民工龙三在浙江务工,修建杭州湾跨海大桥,因工伤意外身亡,当其家人接到这个噩耗时,只有哭喊声一片,喊天叫地,不知道怎么办?“还是找家海吧。”面对法律求助,张家海满口答应了请求,立即奔赴千里之外的杭州为龙三家属提供无偿法律援助。施工单位只同意赔付15万元的死亡赔偿金,其家属认为身在外地,尽快让死者入土为安,基本认可施工单位的赔付方案。张家海以法律为准绳,以事实为依据,向施工单位提出除赔付死亡赔偿金以外,还得支付龙三母亲的赡养费、孩子的抚养费等。施工单位没想到这个老头儿这么懂法律,提出的要求有法律依据。经过协商,施工单位向龙三家属赔偿24.8万元。
彭银花将儿子张和贵不养不孝之事反应到万坪镇政府,镇政府干部几次上门做张和贵思想工作,效果不明显。张家海知道后主动找到张和贵,先讲做人标准,母怀儿苦,娘养儿累等道理,再讲赡养父母孝敬老人有法律依据。听了老所长的教育,张和贵决定痛改前非,在张家海和母亲的面前写下了保证书,保证母亲吃好穿暖,身体不适及时去医院治疗,日常有零用钱。
同时,张家海还倾力助学,惠泽四方。他自退休以来,从微薄的工资中积攒20余万元抚养1个孤儿、救助10多名贫困大学生,为50多名贫困留守儿担保学费,全力支持教育工作,被万坪镇学校推举为关心下一代协会主席。
有一年,万坪镇上坪村一名叫王书生的学子家遭遇洪灾,家里连一块木板也没有。张家海了解到王书生手拿中专录取通知书准备放弃学业外出打工的想法后,就给王书生和自己下了一道“死命令”——必须上学完成学业,4年的学费、生活由自己到处去“化缘”筹措。
毛坝乡谢生业,母亲患精神,父亲弱智,一家人生活举步维艰,读初中生活费很难凑齐。张家海就同谢生业结成“亲戚”,全部负责了谢生业从初中到高中的一切费用。谢生业也是格外珍惜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勤奋学习,高考时考上了军校
在张家海的教育和熏陶下,他的儿孙们也加入了他的慈善行动,造福乡邻。万坪镇陈世江是贫困户,妻子患上了子宫瘤,急需医疗费用3万余元,张家海三儿子张和跃知情后,立即捐赠1万现金送到陈世江手中。并说:“我们现在生活有了保障,经济条件比较宽松,还有少数的贫困人需要我去帮助,父亲是关心下一代协会主席,我们要支持父亲的行动,多做好事,多行善举……”
作者:吴庆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