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斤,今天烤了2000斤!”7月18日,李家村烤烟房中一个身形消瘦的男子看着面前一叠叠“金色”的线条,手舞足蹈地说道。
他叫杨泽学,盐井乡产业专干,一个朴实且“硬扎”的“土干部”,此时的他像个小孩一样对着四周围坐的烟农兴奋地宣扬着今天的“战果”。
“老田,你今天这200斤的烟,按去年标准,怎么也能卖个3000块吧?大富哥你150斤,怎么也有个2400块吧?还有,王嫂子你80斤、1300块,刘阿驼60斤、900块,二虎子50斤……”面向众烟农,杨泽学如数家珍将每个人收获情况一一道来。
听着杨泽学的“点名道姓”,众烟农难掩眉眼间欣喜的同时,也对盐井乡烤烟从“无”到“有”、从“有”到“好”的发展历程陷入了深深回忆。
穷山恶水难为计,千思百虑兴烤烟
“路不好、人难找,穷山恶水村民少,一老一少一妇女,均靠男人把工讨!”两年前,在盐井乡流传着这样一句“调侃”,多数老弱妇幼均靠男人外出打工,才能维持家中生活。一时间,留守儿童、留守老人、留守妇女等成了该乡常住人口的主要组成部分,辖区不少群众也仅是为了生活而生活。
“杨干部,我尊重你是个干部,但不要什么话都乱说!”两年前的除夕晚上,李家村一处老旧的木屋里村民彭大富朝着面前的政府干部杨泽学吼道。“盐井是个什么地方,乡的比什么都乡,你还发展产业,你们政府干部就是这么给人民群众办事的?地呢?路呢?人呢?技术呢?这些,我们盐井有吗?”
“大富哥,你听我说,我们盐井共9个村,或许其余村无法发展烤烟,但李家村一定可以,地?我们李家坡有近250亩的‘向阳’地、板板桥有60亩、红岩堡80亩、马鞍坡210亩;路?我们可以修机耕道,保证路通到烤烟地里;人?大富哥,像你这样的人,我们可以吸引更多回来,甚至目前在家的有些老人及妇女都可以参与烤烟发展;至于技术?那就更不有说,我们已经和烟草公司签署了产业发展协议,他们能为我乡带来先进的技术支持……”面对着彭大富的“询问”,杨泽学逐一耐心解释。
……
“好吧,我就信你一次,希望和你说的一样,别让我赔太多!”亦或是信了,也或是被杨泽学真诚所感,又或是真想留在家乡创业,总之,最终彭大富同意加入了盐井乡的烤烟大军。
图为李家村烤烟基地
有了好的开始,之后的事便是“照猫画瓢”。一方面,杨泽学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动性,始终紧盯一些有技术、有知识、有资金、有想法等“四有”人员作为烤烟产业的生力军,不断使用各类“面对面”方式将该些优秀人员纳入乡烤烟队伍;另一方面,充分激活村干、在家党员、乡贤等先进群体力量,与之集结成“盐井乡烤烟发展服务小组”,积极发挥该些人员在本村的引领性、号召性、服务性,打破地域、思想桎梏,全力发展烤烟产业。
筚路蓝缕斩荆棘,砥砺奋进向前行
“王书记,李老四上次说好了将他那2亩地流转给我,可是现在那人居然不干了,这、这可怎么办?我可是计划今年要逮10亩烤烟的呀?王书记,你得给我想想办法呀!”
“王书记,你上次不是说这条机耕道有2公里长吗?怎么现在才到1.5公里就不修了,我可是下了很大决心,先把烟给种上呢,现在,这条路说没就没,这可怎么办呀?”
“王书记,烤烟马上就要收获了,运烤烟的车辆根本联系不上,他们都有车帮运就我没,你上次不是说帮我联系下车的吗?怎么现在还没着落,这眼看烟就要黄了,这些都是钱呀,怎么办?怎么办呀?”
……
作为盐井乡最大烤烟村李家村村书记,王本后近两年来收到了无数个这样的“请求”,也可以说遇到了无数个困难。面对问题他从不回避,总是先安抚烟农,再沉下心细心思考,为每一名遇上困难的烟农送上及时可行的帮助,让每一名烟农在烤烟发展中始终有一个最大的依靠。
图为李家村李家坡上成片的烤烟
据悉,该乡烤烟发展之初,说服了200余户在外村民流转土地500余亩,新建了机耕道10余公里、停车坪5个、烤烟房40个,硬化道路2公里,向上争取烤烟补贴50余万元,解决因发展烤烟产生矛盾纠纷200余个,为烤烟产业的发展披荆斩棘。
“烟浪”吹拂山中山,“芳香”馥郁惹人醉
“满满当当又是一车呀!当初若不跟着党和政府走,怎么会有今天?”在李家村李家坡山顶上盐井乡烤烟大户田学贵看着那一排排随风而起的“烟浪”,嗅着那一抹抹馥郁的“芳香”,由衷感慨道。
他很庆幸当初应了当地党委政府的号召投入烤烟发展,才有了今天的“烟浪”吹拂山中山,“芳香”馥郁惹人醉现状。从两年前的20亩到50亩再到200亩,从开始的一窍不通到对烤烟科学的采摘、搬运、编烟、上竿、烘烤,从起初的负债10万到现在的存款30万,无一不是当地党委政府指导、干部贴心入微服务、本人及村民日以继夜努力的结果,除了感谢,就只能用“真金白银”来回报这份情了。
两年来,在他的带领下,在他的耐心帮助下,不少烤烟小户如雨后春笋般纷纷冒头,曾经无一技之长只懂外出务工的村民也纷纷傍上了田学贵这棵“大树”吃上了“产业饭”;同时,不少在家留守的老人、妇女也纷纷在田学贵的烤烟发展上谋得了一份薪资不错的工作。至此,“大户带动、先富带后富”喜人局面方兴未艾,正在盐井乡多处村落一一上演。
图为整齐挂放的成品烤烟
据统计,该乡发展烤烟以来,大小烟农经两年发展已有200余名,烤烟年收益近300万元,尤其是李家村烤烟发展已突破600余亩,距千亩烤烟村目标越来越近,烟农人均增收达5000余元。盐井乡虽为山中山,但依然能以“烟浪”吹山、“芳香”醉人,相信在当地党委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在辖区干群的共同努力下,将来,该乡烟农种烟定能更加安心、更加放心,让乡村共富之路越走越宽广。
来源:永顺县融媒体中心
作者:付永波
责编:彭美林
本文为永顺新闻网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www.ysnews.net/content/2023/07/20/1288241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