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中国梦·劳动美 系列报道】 徐克双:竹编里的匠心

在汉文的器皿用字结构中,大多是用“竹”字作部首,如篓、箩、筐、篮、等,可见竹子在我国文化、艺术和使用上,一直占据重要地位。编织,是竹篮成型的工艺流程。竹编艺人们运用不同规格的篾丝、篾片,采用多种多样的精编巧织,能形成气象万千的纹样。当下竹编制品渐渐淡出于人们的日常生活之中,但永顺县万坪镇的竹编技艺非遗省级传承人徐克双不断探索,守正创新,传承老技艺,致力让竹编技艺在新时代焕发新魅力。

为了做一个簸箕,徐克双得到离家几里外的坡上去找竹子,到把竹子拖回家,一个上午就没了。拖回来的竹子还得再挑选处理,然后才能在他精巧的手下进项挑、压、编······竹编对于徐克双来说是时间里的沉淀,是“一砖一瓦”脚踏实地耕耘的“方田”。

“这个手艺是祖传,从六七岁开始跟着父亲学做竹编。”现年54岁的徐克双从小就跟随父亲学习竹编技艺,由于自身勤奋好学、踏实肯干,很快就初步掌握了竹编的技艺,从13岁起,他就在上学之余跟随父亲外出做工,足迹遍布湘西、怀化、张家界、铜仁、秀山等地。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许多更为价廉的替代品出现,竹编这门手艺开始衰落。1998年,徐克双随大流外出打工但没忘记竹编的匠心。

2003年,徐克双回到家乡,在芙蓉镇创办了一家“徐氏竹艺作坊”,也是这时,他开始走上竹编的创新之路,自身技艺水平不断提高。

“客人要求比较高,要好的、高端的,所以我就越做越好,做好了就参加展销会、博览会,也拿到30多个奖。”在竹编技艺这条道路上一路走来的徐克双,把市场上受欢迎的旅游纪念品,用竹编技艺编制成自己的竹制作品,既精致玲珑、又有创意,深受游客的喜爱。

2015年,他决定把这竹器店关闭,身边的人都难以理解,销量如此好的店为什么突然就关了呢?当时虽然销量很好,但他想回乡创业,带动群众增收致富,把竹编的衣钵传给更多的人。于是徐克双回到万坪镇,在被称为竹器之乡的故乡开了个竹艺作坊。

“这款是60公分宽的,内部的竹条做的很细,只有三毫米左右。”正在直播带货的是徐克双的小儿子徐兆煌,自2015年起,徐克双父子就帮助周边20余户竹编手艺人实现竹编产品网上销售,每年为他们营收50多万元。徐克双说:“有销路了,有销量了,竹编的工价能回到正常的做工的工资了,做的人才会多一些,才能让竹编手艺打破还在沉静中的村庄,大家才会愿意留在家乡发展。”

竹编二维码、竹“牛角”、袖珍箩筐、精编水果篮······一件件精美的竹器整齐的摆放在直播间里,丰富又生动。2020年10月,徐克双的编制作品“五谷丰登”被赠予水稻之父袁隆平。

回顾过去,开了“脑洞”的徐克双让竹编这门传统的技艺在新时代焕发出了新魅力。全媒记者 邓旭 摄

来源:永顺县融媒体中心

作者:邓旭

责编:彭美林

本文为永顺新闻网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www.ysnews.net/content/2024/05/06/13868677.html

相关链接

    频道精选

  • 党建阵地
  • 永顺文化
  • 文明实践
  • 教育培训
  • 新闻审稿
  • 永顺概览
  • 永顺政务
  • 溪州旅游
  • 理论园地
  • 文学艺术
  • 溪州视听
  • 新闻中心
  • 书记县长报道集

阅读下一篇

返回永顺新闻网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