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永顺老司城申遗成功十周年:守护千年文脉 谱写时代新篇

全媒记者 邓旭 张兴粤

十年守护,薪火相传。2015年7月4日,永顺老司城遗址作为“中国土司遗址”的重要组成部分,成功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实现了湘西世界文化遗产“零的突破”。这颗曾深藏于武陵山脉的文化遗珠,终于从历史的帷幕之后以从容步履走入世界文明的万顷琉璃。十年来,永顺县始终秉持保护优先、传承为本、融合发展的理念,让千年土司遗存焕发新生,成为促进民族团结、赋能乡村振兴的生动典范。

图为老司城遗址区现貌

十年守护固本

老司城遗址位于永顺县灵溪镇司城村,是彭氏土司政权历时818年的司治所在地。遗址总面积25平方公里,核心区达25万平方米,涵盖生活区、衙署区、司法区等八大功能区,祖师殿、土王祠、古墓葬群等遗迹保存完好,其独特的“齐政修教、因俗而治”治理智慧,成为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重要历史见证。2015年9月29日,老司城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正式向公众开放,这部尘封的史诗向世界揭开了它的封面。

图为游客在选购老司城村民的竹编成品

“我们坚持‘原生态、原遗址、原文化、原居民’的保护原则,全面落实《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要求,推动遗址保护工作法治化、科学化、系统化。”永顺老司城遗址管理处党工委副书记、副主任王伟介绍。十年来,当地实施文物安防、古建修缮、考古发掘等保护工程,配套完成核心区基础设施提升;同步出台《老司城遗址保护规划(2013-2030)》,修订《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老司城遗址保护条例》,为文化遗产撑起法治“保护伞”。

十年深耕溯源

文化遗产的活力,源于深厚的研究根基。永顺县组织编撰《阅读老司城》《湘西土司稽古录》等学术作品,系统梳理土司制度变迁与文化特征;联合高校开展多学科考古研究,厘清遗址空间格局与社会形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向世芹数十年来坚持传颂“老司城传说”,他说:“土司文化是民族的记忆,我要让更多人听懂老司城的故事,让历史‘活’在当下。”

图为“老司城传说”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向世芹在向游客介绍老司城排水系统

十年融合赋能

申遗成功十年间,老司城先后获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4A级旅游景区、湖南省十大文化地标等称号。文旅融合的“化学反应”日益凸显:今年上半年,老司城景区接待55.2793万人次,同比增长23.78%。“考古体验游”“土司文化研学线”等业态持续升温。

图为老司城“荣誉墙”

更令人欣喜的是,文化遗产的“红利”正惠及百姓。百余位当地村民经过培训成为讲解员、船工、民宿经营者,实现在“家门口”就业。司城村村民鲁红霞感慨:“每天向游客讲述家乡的历史,看着越来越多的人走进老司城,我们的生活也一年比一年红火。”如今,司城村已跻身全国生态文化村、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行列,走出了一条文化保护与民生改善相得益彰的发展路径。

图为老司城村民鲁红霞在向游客讲解老司城遗址

未来绽放致远

申遗成功,十年守护,步履不停,行则将至。永顺县相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将围绕打造土司遗址保护中心、文化研究中心、展示中心和考古研究基地、教学基地、传承基地、教育基地“三中心四基地”的任务目标。推动老司城与周边景区联动发展,建设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土司文化博览区。同时,持续深化“非遗+旅游”“考古+教育”等融合模式,让土司文化在创新中传承,在发展中绽放,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推动文化繁荣注入永顺力量。

千年古城,十年新生。老司城已从一段被封存的历史,嬗变为一个“活态进化”的文化生命体。它不再只是历史的陈述,更以山为骨架、以水为血脉、以文化为灵魂向我们启示:最好的传承不是将文明封存于展柜,而是让其重新汇入时代的川流。在这里,历史与未来相互照亮,保护与发展双向滋养,奏响了一曲深沉而昂扬的文明咏叹。

来源:永顺县融媒体中心

作者:邓旭 张兴粤

责编:彭美林

本文为永顺新闻网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www.ysnews.net/content/2025/10/22/15371561.html

相关链接

    频道精选

  • 党建阵地
  • 永顺文化
  • 文明实践
  • 教育培训
  • 新闻审稿
  • 永顺概览
  • 永顺政务
  • 溪州旅游
  • 理论园地
  • 文学艺术
  • 溪州视听
  • 新闻中心
  • 书记县长报道集

阅读下一篇

返回永顺新闻网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