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田野升起“彩霞”

永顺县车坪乡茶园村那一丘丘肥沃的稻田,期盼着耕耘与收获。李彩霞,一个土生土长的茶园妹子,叹息着这里的贫穷与挣扎,也看到了这里的富有和希望。她,要带着乡亲们走出贫困,于是,她放弃在外打工的优厚薪金,回乡创办了车坪乡丰穗家庭农场。

今年32岁的李彩霞,有着土家人不屈的性格,15岁就和水稻结下了不解之缘。母亲因病一直不能下地干重活,而父亲是老风湿性关节炎,连生活都不能自理。家里的条件越来越差,已经成家的哥嫂不得不南下打工谋生。那一年,她就读塔卧苏区中学。随着成熟季节的到来,马上就要秋收了。她清楚母亲的担忧:今年的稻谷怎么收回来啊。母亲也曾愧疚的问:霞儿,你还想上学吗?李彩霞说,想啊!母亲哽咽着说:孩子,现在家里条件不好,连你的学费都成了困难,要不你就休学吧?家里没有人收谷子,你也可以帮帮我啊!

听到要休学,李彩霞急了,但是去读书了家里又怎么办呢?思考后她和母亲说:我不能休学,收完谷子后我再去上学,缺几天课我可以努力补回来。

于是她加入到秋收的队伍中,当时都是人工收割,当地人没有钱请收割工,都是轮流换工打谷子。15岁的她就顶一个劳动力了。每天6点起床和大人们下田收割,一直忙到天黑才放工,手上脚上不知被镰刀和禾兜割了多少个伤口,背上肩上被背笼磨出了血泡,她咬牙坚持着。半个月过去了,她瘦了十多斤。

收割完了,李彩霞带着疲惫的身体回到了校园,投入到学习中,但是家里是她放不下的痛。

2003年,她随着打工潮来到广州,从流水线的工人到车间主管,再到自己开服装加工厂。一路走来,她因没有照顾到家里的老人、小孩而感到无比的愧疚,她一直在找,能有什么事既能和家人团圆又能创业致富?

2013年一个偶然的机会,在中央电视台农业频道致富经栏目中看到现代化的农业操作方式,机械种植的效益超过了人工的十几倍,当时她的心结就打开了,原来做农民也可以省时省力,还可以创业致富,为何不把现代化的农业引进到我的家乡呢?有了这种想法,加上家人的支持,说干就干。年底便返乡,开始了她的现代农民追梦。

回到老家正好是秋季,她看到少数农民已经用上了收割机,而她伤心的是:大量的化肥农药让本来肥沃的土地变得板结了,很多稻田益虫也不见了踪影。看到这些她沉默了,用什么方法能改变这些呢?她在网上收集了很多资料。2014年,她开始在自家的田里试种使用农家肥不打除草剂的稻谷,由于缺乏经验,水稻产量低。但她明白,生态农业是个持久战,必须要坚持才有希望。

在这期间,她积极参加农业培训,不断向有多年种养殖经验的农业专家请教,先后在长沙、常德及县党校等多个培训班学习种养殖技术,还获得了新型农民资格证书、农村致富带头人等证书。为了不辜负政府领导给以她学习的平台,及所收获的种养殖技术。她在2015年注册了车坪乡丰穗家庭农场,流转田地60亩,有机肥实验田3亩。总结过去的经验,在有机肥实验田中不断的改良用肥量及减少农药。年底的产量提高了,她更加有信心了。

2016年,农场的规模增加到200多亩,农场成员43户,其中精准扶贫户6户,种植有机肥实验田8亩,并在田中放养稻田益虫青蛙,减少农药使用。带动农户一起养殖鳝鱼、土鸡、土鸭、稻花鱼等。贫困户汪德全是一个残疾人,一家3口人,以稻田入股,还担任黄鳝饲养员,一个人负责10亩黄鳝养殖。“今年收入大约5万元以上,今年脱贫了,明年要向小康迈进。”面对生活,汪德全信心满满。

现在已经到了收获的季节,看着金灿灿的稻谷沉甸甸的垂着头她非常欣慰,看着和农户一起养殖的家禽转换成钞票,李彩霞有种成就感。现在,该村已列入土地整改示范村,小田改大田,高土改平田,实现农业机械化的目标越来越近了。她说,农场计划今年年底带动农户实行冬种土豆、油菜100亩,加大田地资源利用,增加农户经济收入。

明年农场规模再扩大300亩,购置大型农业机械,大力发展推广有机肥试验田,田间喂养稻花鱼,无公害稻田青蛙,统一使用有机肥,减少农药化肥使用量,打造全生态绿色食品,实现每亩收入5000元以上的目标。

 

作者:彭建国

相关链接

    频道精选

  • 党建阵地
  • 永顺文化
  • 文明实践
  • 教育培训
  • 新闻审稿
  • 永顺概览
  • 永顺政务
  • 溪州旅游
  • 理论园地
  • 文学艺术
  • 溪州视听
  • 新闻中心
  • 书记县长报道集

阅读下一篇

返回永顺新闻网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