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助农秋收现场。
为迎接新中国成立70周年华诞,帮助建档立卡贫困户解决实际困难,9月18日,永顺县委政法委结合正在开展的第二批“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工作,组织党员干部深入精准扶贫联系村——永茂镇于家村和尖山村开展助农秋收志愿行动。
当天上午,志愿者队伍首先来到于家村,对进村道路进行清扫。于家村距离永茂镇政府7千米,全村13个村民小组,总人口288户1075人,建档立卡154户564人。
因地势险绝,过去通往该村的是一条蜿蜒在绝壁上的羊肠小道。“有女不嫁于家村,上山下山靠葛藤;上山不敢回头看,下山胆小吓断魂。”当地山歌唱出了于家村最真实的写照。直到2001年,才修通了一条只能跑农用车的狭长的挂壁公路,2015年进行整修硬化。
“本来路就窄,几年没有整修,现在草长到路上来了,雨水也把一些泥土冲到公路,就显得更窄了,每次去镇里都心惊肉跳。”永顺县委常委、政法委书记谢翔宇在走访该村结对帮扶户时了解到,村民希望改善进村道路。
群众有期盼,我们就要有响应。谢翔宇决定达成老百姓的“心愿”,当即联系当地政府,协调县直有关部门,把这条公路进行拓宽,同时召开班子会进行了专题研究,先做些力所能及的实事。
于是,政法委的志愿者来了,他们戴着小红帽,扛着红旗、搬着扫帚来了;镇村干部和专职驻村辅警来了,他们拿着柴刀铁锹、背着小型汽油除草机来了;部分村民也自发赶来帮忙,他们拿着劳动工具加入清扫队伍。
清扫现场,大家秉承为民初心,顶着烈日,冒着酷热,发扬不怕苦,不怕脏的精神,挥舞着手中劳动工具,分工合作,有的扫、有的铲、有的砍,对路面的杂草、泥土和路边的荆棘进行彻底清扫。特别是村主任于用和背着一台小型汽油除草机,上下翻飞,见草割草、遇树砍树,以一当十,加快了清理进度。
通往于家村的道路上,只见一片红色忙碌的身影,好一番热火场面,构成了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经过两个多小时的努力,这条蜿蜒在绝壁上的公路焕然一新,又恢复到原来状态,保证了通畅。
尖山村是永顺县委政法委的另一个扶贫联系村。
熊新民,尖山村的贫困户,68岁,因儿子与儿媳常年在外打工,加上老伴年迈多病,家庭基本没有劳动力,还要照顾在当地小学读书的孙子。眼看着田里的稻谷一天天成熟,熊新明内心十分焦急。
驻村扶贫队在走访时得知信息后,立即向后盾单位进行了汇报,时间不等人,在刚结束于家村的道理清扫后,政法委的十多名志愿者又立即来到尖山村熊新民家,帮助抢收稻谷。
稻田里,伴随着空气中弥漫的沁人心脾的稻谷清香,烈日底下,志愿者们发扬不怕苦作风,撸起袖子卷上裤脚,既明确分工又相互配合,精神抖擞干劲冲天,随着打谷机的隆隆声,大家脸上洋溢着收获的喜悦,打的打、抱得抱,在鲜红志愿者背心和小红帽点缀下,呈现出一派热火朝天的景象。
看着在稻田里挥汗如雨的志愿者们,熊新民热泪盈眶:“太感谢你们了,要不是你们来帮我打谷子,我们夫妻两个人不知道要打到什么时候……”
与熊新民稻田相邻是肢体残疾熊庭茂家的稻田。熊庭茂是一个单个子人,时下已是秋收季节,他看着成熟的稻穗时常“望谷兴叹”,正在发愁。
志愿者们了解情况后,主动帮助,因地就势,直接把打谷机拖过去,解了熊庭茂的燃眉之急。
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经过小半天的努力,熊新民和熊庭茂两家3亩水稻全部收割完毕。
据悉,永顺县委政法委已连续开展了2年助农志愿活动。走进田间地头开展支农助农活动,把党的关怀关爱送到百姓家里。既让党员干部在劳动中锤炼党性,在田间地头里找回初心,又通过与村民一起生产劳动,面对面交流,知农情、讲农话、贴农心、干农活,拉近党群、干群关系,助力脱贫攻坚,助推乡村振兴。
完成助农秋收志愿行动后,志愿者们来到永茂镇敬老院,看望并慰问在这里养老的37位五保老人,为他们送去了3000元的慰问金。
在敬老院,志愿者们与老人拉起了家常,详细询问他们的日常生活、身体健康等情况。其中一位年过七旬的老人指着通往半山凉亭的步行道乐呵呵地说到:“这里有饭吃,有衣穿,政府还专门帮我们修了一条健身道,我们在这里生活得很快乐,也很幸福,感谢党和国家的好政策。”
谢翔宇还专门来到厨房,实地查看老人们的饮食情况。在看到敬老院还储存有几百斤腊肉和一些新鲜肉,没有受到当前猪肉价上涨影响后,对敬老院工作给予了充分肯定,并叮嘱敬工作人员要尽心照顾老人,让他们吃好穿暖。
来源:永顺分站
作者:符文斌
本文为永顺新闻网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