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老科协园地的“老黄牛” ——记永顺县老科协理事彭剑秋

永顺融媒6月13日讯(全媒记者 彭建国 通讯员 彭智)在永顺县老科协,大家都说彭剑秋是埋头耕耘的“老黄牛”。《红色基因代代传》是彭剑秋给中小学开展红色教育的讲稿,共十三页七千余字,他足足准备了一个多月,讲述了十几个红军故事,每一堂讲述,学生们都听的津津有味,甚至下课了有的学生还不愿离去。

彭剑秋连续三届担任永顺县老科协秘书长,2021年他已经八十岁高龄,但仍当选为第四届县老科协理事。虽然不再担任老科协秘书长职位,但彭剑秋对老科协工作的热情却丝毫未减,今年老科协分配给他在全县二十多所中小学进行革命传统教育和土家族史的讲座任务,彭剑秋充分准备,毫无怨言。

说到老科协工作,彭剑秋情有独钟。我们去他家做客时,他老伴曾这样说:“我们‘老鬼’把老科协事就当成他的家事。”十几年来的老科协工作印证了他老伴的话,因工作下乡或开会,他三次答应给孙子过生日,三次因公缺席生日宴会,就连老伴的生日晚餐他不是迟到就是缺席。他自己的生日就不要说了,不知有多少个生日都是在忙碌的工作中度过。

女儿很好奇父亲如何这么忙碌,有一次问他:“爸,老科协是什么单位?怎么这么多的事?工作咋就这样忙呀?”彭剑秋回答道:“不管什么单位,想做事、肯做事就有做不完的事。怕做事,不做事,就闲聊无事。”彭剑秋的性格就是肯做事、找事做,所以无论他到哪个单位、哪个岗位都有做不完的事。

彭剑秋在担任三届老科协秘书长期间,虽然配了五六个班子,但是总有生病请假的,还有忙于家庭或其他事务的,能经常驻会的就是他与会长,工作能不忙吗。农业产业的调查,老科协示范基地的选点和科技扶持与管理;科技进农户、进工厂、进校园的三进工作;长寿乡、百岁村的双创工作试点,都需要有方案、有措施、有总结推广;都需要秘书长抓落实。为此,十几年来,他奔走于全县23个乡镇,到过县内200多个村。2017年4月的一天,他听说小溪镇楠木村养蜂人多,天然蜂蜜品质好,但是碍于棉虫危害,无法拓展生产规模,于是他便带领养蜂能手陈正为驱车180多公里,再加上步行12公里的山路,给养蜂户面对面培训,传授防病治虫的专业知识,解决了困惑已久的难题,促进了该村养蜂产业的规模发展。

十几年来,为了老科协工作,彭剑秋个人花费近2万多元却从没提过需要单位报销。为了配合老司城完成申遗工作,县老科协着手中国土家族民族史的研究,彭剑秋自费包车跑遍了湘、鄂、川、黔、渝五省市所有的土家族自治州、自治县,只为获取第一手资料。有一次,为了拍摄土司王题词遗迹,他自费租船溯司河而上到达颗砂乡颗砂村的金银潭,借来12米长的木梯,系着安全绳,把土司王的题词用粉笔填白,然后清晰地拍照下来,现这张照片已被文物部门收藏。他撰写有《溪州土司八百年》、《神奇的土家族》等有关土家族婚俗、美食、服饰方面书籍12本,共计60多万字,为老司城的成功申遗作出了贡献。而这些书籍的出版,他也没有向老科协报销一分钱。

十几年如一日参与永顺县老科协工作,彭剑秋做了许多平凡而有意义的事,为县老科协争得了荣誉,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永顺县老科协先后5次被州老科协评为先进集体,协会支部两次被评为“五好”支部。他本人两次被省老科协评为先进个人,六次被评为州老科协先进工作者,2014年被省老科协授予省文史研究员,5篇论文获省、州老科协二、三等奖。

来源:永顺县融媒体中心

作者: 彭建国 彭智

责编:彭美林

本文为永顺新闻网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www.ysnews.net/content/2022/06/13/11384678.html

相关链接

    频道精选

  • 党建阵地
  • 永顺文化
  • 文明实践
  • 教育培训
  • 新闻审稿
  • 永顺概览
  • 永顺政务
  • 溪州旅游
  • 理论园地
  • 文学艺术
  • 溪州视听
  • 新闻中心
  • 书记县长报道集

阅读下一篇

返回永顺新闻网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