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顺融媒11月23日讯(全媒记者 李波)就业是最大的民生,永顺县西歧乡不断拓展就业渠道,挖掘内外就业潜力,多措并举为农村劳动力提供就业机会,稳定增收助振兴。
西歧乡是毗邻龙山县的一个偏远乡镇,乡镇较小、产业基础薄弱,就业问题成了地方党委政府高度关注的问题。为此,他们不断守正创新,努力拓展就业渠道。举办乡镇创业大赛、以创业带动就业,引进能人创造就业岗位,就是他们的创新举措。在西歧的藤椅加工车间,获得了创业大赛金奖的向恒志正在指导村民编织藤椅。作为一名在外省打工多年的业内人士,去年他被请回家乡创业开办了加工车间,生产专供出口的藤椅。编织一张椅子村民获益20元,一个熟练工每天可以编织4张藤椅,有80元的稳定收入。
图为当地村民学习藤椅编织技艺。
向恒志说,目前车间稳定就业人数在30人左右,像这样的加工车间,他在西歧乡一共开办了4个,出了在生产车间工作,当地村民还可以把材料带回家去做,收入的话,每月也能达到2000元到2500元。
村民向庆登今年70岁,看到加工车间开到家门口,十分高兴。向庆登说,编织藤椅对他们年纪偏大、不能外出务工的留守老人特别好,既可以挣得一份稳定的收入,还可以通过劳动锻炼身体,与村民们一起劳作交流,愉悦身心。
除了创业带动,合作社的用工也为西歧乡创造了众多就业岗位。在辉煌农机专业合作社,十几个村民正在合作社的油菜地里劳作。他们说,不用外出去打工,一年光是给合作社打工,就可以挣到几万块钱。理事长熊朝芳介绍,合作社聘请常年零工人员约500个,老百姓务工,所支付工资预计超过60万元,在加上常年务工人员,一年支付工资大概在110万元左右。
图为当地村民到辉煌农机专业合作社务工。
发展壮大乡村振兴帮扶车间,也是西歧乡破解就业难题的一个举措,通过与乡村振兴后盾单位吉首监狱的对接沟通,积极争取到了两个帮扶车间的建立,让村民们足不出村就近就业。脱贫户、残疾人、老年人、留守妇女、照顾家人无法外出的年轻人、从20岁到70岁的剩余劳动力,都能够有事做、有活干。
图为当地村民到乡村振兴车间务工。
吉首监狱驻瓦厂村第一书记张先健告诉记者,目前车间招收员工52人,正式长期的员工达到32人,生产产品主要是出口到非洲的耳机线,车间建立后,当地老百姓对参与车间生产寄予很高的期望。西歧乡瓦厂村村民姚娟兰说,帮扶车间办得非常好,可以在家照顾小孩、照顾老人,还能每个月挣上2000元的收入。
图为当地村民到乡村振兴车间务工。
莓茶也是西歧乡近期发展起来的一个大产业,发展莓茶过程中,西歧乡也创造出了许多的就业岗位,让村民就近就业。吉首监狱驻中坝村第一书记姚开敏清楚地记得,今年该村完成莓茶种植任务350亩,解决本村及周边劳动力60余人,发放工资17万元。
在充分挖掘本地就业潜力的同时,经永顺县人社局和就业服务中心指导帮助,西歧乡多次组织招聘会,开展了劳动技能培训,积极牵线搭桥,推介招聘用工信息,方便群众外出务工就业增加收入。
西歧乡党委副书记、乡长刘桢介绍,通过党委政府多方宣传,以微信群、短信等方式,该乡及时发布各地招工信息,为有意向外出务工人员宣传务工信息200余次1万余条;通过举办创业大赛带动一批本乡创业青年,为本乡提供就业岗位630个;通过大力发展村集体经济,以合作社请工的形式,带动就业2000余人次;积极联系后盾单位资源,在中坝田村和瓦厂村,引进两个乡村振兴车间,把就业机会带到家门口,保障了180余人的农村弱劳动力就业岗位。下一步,西歧乡党委政府将继续拓展就业渠道,及时发布就业信息,通过创业带动就业,通过合作社、大户带动老百姓就近就业,壮大乡村振兴车间,多措并举,为农村劳动力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通过就业增加收入,助力乡村振兴。
来源:永顺县融媒体中心
作者:李波
责编:彭美林
本文为永顺新闻网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www.ysnews.net/content/2022/11/23/1208017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