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永顺县民族实验学校校长黄梅筹集资金30万余元,以“有形”铸魂、“有感”浸润、“有效”实践的路径,实现民族团结教育“四个融入”:即融入民族文化大讲堂、道德与法制课堂、教师培训学习、学生研学实践,构建师生共有的精神家园。开设“民族团结进步大讲堂”“国学课堂”等校本课程,通过拜孔子、诵诗词、练书法等活动弘扬中华传统文化,让千余名少数民族学生受益。她带领教师团队开发系列课程,通过社团活动展现“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文化交融之美。她先后荣获湘西州关心下一代工作先进工作者、2020年湘西州“师德标兵”等称号,2023年更被遴选为湖南省新时代卓越校长培养对象,以实际行动让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校园生根发芽,成为湘西教育领域增进民族团结的典范。
以“有形”铸魂,构建师生共有精神家园
2023年,黄梅作为卓越校长培养对象,在北京学习归来后,她四处奔走,筹集资金30余万元,积极打造校园民族团结进步广场,让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元素遍布校园:广场一角,三棵象征“石榴籽精神”的石榴树亭亭玉立,孩子们为其定制的名牌随风轻摆;石榴路旁,美术老师带领孩子们绘制的大石榴活灵活现;民族团结主题板报上,中华文化古诗词笔迹苍劲有力,与广场地标、主题书吧相映成趣;教学楼前,“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几个大字熠熠生辉,时刻提醒着孩子们牢记根本;教室外墙上,孩子们用画笔描绘的民族梦想,成为校园里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课余时间,黄梅常与孩子们在校园里交流。他们或在“爱心驿站”探讨《地理中国》绘本中的长江、黄河,感受“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的壮阔;或在“悦读空间”沉浸于文学世界,领略文化魅力。她还会指着校门口“万马归朝”的巨幅宣传画,讲述“溪州铜柱”的故事,勾勒“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的美好图景。这些触手可及的“立体教材”,将抽象的团结理念转化为可感知的校园风景,构筑起师生共有的精神家园。
以“有感”浸润,耕耘民族团结进步沃土
“育人之本,在于立德铸魂。”黄梅深知课堂是教学的主阵地,是孩子们成长的沃土。她在学校开足开齐国家课程,尤其重视统编教材的使用。在道德与法治课上,她带孩子们来到石榴树下,望着飘扬的五星红旗,告诉他们:“我们都是中华民族的一份子,要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她还结合学情、校情,创造性开发民族团结进步系列课程,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融入课堂,让课堂成为孩子们健康成长的沃土。
“民族团结进步大讲堂”中,老师们讲述《抗美援朝的英雄们》《李烛尘的故事》等,让“英雄者,国之干”的信念深深扎根师生心中;国学课堂上,“经典大诵读”“大阅读”“晨诵午练”“拜孔子像”等活动蓬勃开展,孩子们通过《三字经》《弟子规》《声律启蒙》等经典诵读,萌发“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的民族自信;“编程”“机器人”“西兰卡普”“棕编”“书法”等精品社团课,让孩子们领略到“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中华民族多元文化交融之美。2024年毕业季,书法班学生彭昭仁亲手书写“教书育人”赠予黄梅,这份带着墨香的感恩,正是文化浸润的生动注脚。
以“有效”实践,播下民族团结进步的种子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担任校长6年来,黄梅始终致力于办好家门口的学校,办人民满意的教育。她十分注重教师队伍建设,经常利用教师集中学习、书记上党课等契机,累计20余次宣讲党的民族政策。青年党员教师通过重温“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的初心,增强民族自信与文化自信;热爱运动的教师通过参加气排球等团体运动,凝聚共同体意识。在这种文化熏陶下,青年教师们奋发向上:王书圣、向媛、姚元梳在县级赛课中获奖,王书圣成为团县委二十大精神宣讲团成员;青年教师梁爽、蔡文静参加湘西州民创知识竞赛获团体一等奖,老师们在教育教学工作中形成强大团队合力。
“教育的温度,在于打通学校与社会的纽带。为让家长满意,她将党的民族政策普及到家庭和社区,举行家长专题教育20余次、家长开放日活动6次,参与特殊儿童家访活动百余次。留守儿童谢欣怡的奶奶在校门口值班时对她说:“你是一个好校长!”一年级彭徐俊逸的家长听完她的讲座后表示:“黄校长你讲到了我的心坎里去了!”老年大学的谢主任也夸赞道:“你是一个有水平的校长!”在她的努力下,学校于2024年获评湘西州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单位,并承办全州互观互检活动。这份认可背后,是她用脚步丈量责任——将党的民族政策从课堂延伸到社区,让教育成为联结家庭、凝聚共识的桥梁。
来源:永顺县融媒体中心
作者:彭建国
责编:田新宽
本文为永顺新闻网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www.ysnews.net/content/2025/09/22/1530063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