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对“一把手”监督难的问题探析

   

  在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形势下,由于新旧体制的转换,人际关系的变化,各种利益关系的重新调整等因素的客观存在,使干部监督工作难度加大,尤其是对单位、部门和地方党政“一把手”的监督工作难度愈来愈大。因此,深入分析对“一把手”监督难的问题,积极寻求有效的解决方法,已成为我们党干部工作中亟待解决的重大课题,应引起各级党委和政府的高度重视。下面,我结合基层工作实践,对“一把手”监督难的问题进行探析,不足之处望指正。

  一、对“一把手”实行监督的意义

  一个廉洁的“一把手”,能带出一个整体上廉洁的领导班子,进而带出一支整体上廉洁的干部队伍;一个腐败的“一把手”,往往会导致一个地区、一个部门、一个单位干部的群体性腐败。加强对“一把手”权力运行监督是防止和消除吏治腐败的迫切要求。权力是通过具体的人来实施的,权力的腐败是运用权力的人的腐败。但由于权力的巨大物质性,一些“一把手”视权力为一种财富、一种职业,以权谋私,贪污受贿,腐化堕落。这些不良现象严重地败坏了党的形象,损害了党的事业。江泽民同志曾尖锐指出:“党内存在的一些消极腐败现象之所以屡禁不止,有的情况还日趋严重,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相当一些地方和单位的党组织和领导者治党不严,对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疏于教育、疏于管理、疏于监督。”所以,加强对“一把手”的监督,是监督工作的重中之重,是提高经济社会发展度、人民群众满意度、党风政风纯洁度的关键所在。

  二、产生“一把手”监督难的主要根源

  一是自律意识淡薄,不愿接受监督。在现实生活中一些“一把手”存在着不愿被监督的现象。主要源于对自己的过于自信,总以为自己没有错,无可挑剔,用不着别人监督,自律意识淡薄,不愿接受监督;有的认为接受监督会影响自己的权威;有的自视高人一等,自认为不受监督乃天经地义;甚至有个别的“一把手”个人私欲膨胀,讲关系不讲原则,讲私情不讲党性,工作中独断专行,听不进他人的意见,个人说了算,千方百计拒绝监督或逃避监督。

  二是制度流于形式,导致监督失控。有的领导干部往往满足于将制度写在纸上、说在嘴上、挂在墙上,没有把制度真正落到实处,使制度形同虚设。从近年来群众信访举报反映最强烈的就是个别单位政务公开往往流于形式,公开的内容与实际不相符,公开的时效性差等,群众盼望公开的财务没有公开,最关心的情况无法了解,对群众关心的重大问题搞暗箱操作的也大有人在,使群众不知情而无从监督。

  三是机制不顺畅,造成权力制约难。近年来,围绕对领导班子、领导干部权力的监督,从中央到地方出台了一系列的制度办法,但总的来说从机制上还是不够理顺。比如:对“一把手”实施同体监督、异体监督或舆论监督时,没有理顺党内党外、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等各种监督形式之间的关系,从而导致监督缺位与乏力等现象。又比如:一些机制在实际操作中,只重外部监督,轻内部监督,重上对下监督,轻下对上和同级监督,特别是在对权力的内在有效制衡,合理分配上缺乏具体规定;有的只规定不准,出了问题后怎么办,没有相应的配套制度和实施办法;有的制度执行起来弹性较大,刚性不够。机制与制度上的粗、空、虚,必然导致对“一把手”的权力制约难。

  三、对“一把手”监督难的原因分析

  “一把手”的权力一旦失去制约和监督,就很容易让一些人钻空子,利用职权谋取私利,搞权权、权钱、权色交易。分析对“一把手”监督难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总体来说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原因之一:监督主体缺乏相对的独立性。我国现行的权力监督机制是实行双重管理的领导体制,既受同级党委、政府的领导,又受上级监督机关的领导,现实中往往起主导作用的又是同级党委或政府的领导。在实际运行中监督机关角色反倒变成了当地党委或政府的一个工作部门,如此以来很难有效履行对同级党委、政府特别是党政“一把手”的监督职能,最终导致监督权力指向只能向下。既使在对下级党委、政府及党政主要领导的监督过程中,如监督机关发现被监督单位及个人的违纪问题,尤其是一些重大的敏感的问题时,能不能向上级反映,反映到什么程度,也要事先向同级党委或政府请示汇报征得同意后,才能履行监督机关自身职能。一旦同级党委、政府有异议、或者不同意,监督机关也只有无能为力。

  原因之二:权力运行缺乏监督的主动性。加强对“一把手”权力运行监督,具体说就是要按照科学、严密、完备、管用的原则,充分发挥监督的预防和惩戒功能,力争通过对“一把手”权力运行事前、事中、事后监督,促使其被监督的权力和行为在正确的轨道上运行。但现实中,仍有部分“一把手”不能正确对待自己手中的权力,有的用手中的权力与监督机关抗衡;有的利用工作的关系,采用不正当的手段,想方设法寻求“保护伞”,甚至借助上级的权力阻挠监督机关正常的工作,使监督机关处于被动状态,导致权力运行缺乏监督的主动性。事实上,“一把手”掌权在位更需要监督,某些“一把手”走向腐化变质,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权力在运行事前、事中没有被有效监督。

  原因之三:廉政机制缺乏规范的操作性。对“一把手”监督难,其中最重要的原因是没有一套切实可行的监督制度和廉政法规来确保对“一把手”实施有效监督。有的廉政规定对领导干部特别是主要领导的要求过高,缺乏现实性;有的过于原则、抽象,缺乏细则,难以操作;有的规定弹性过大,模棱两可,缺乏针对性;有的是导向性的正面规范,要求领导干部应该怎么做,流于形式的多,具有强制制约性的内容少。从而影响或降低监督机关对“一把手”权力偏轨运行等违纪违规问题的监督效能,致使某些“一把手”有机可乘,钻政策法规的“空子”,逃避权力监督。

  四、解决“一把手”监督难的对策与建议

  要改变对“一把手”监督难的现状,必须从源头抓起,只有在制度与措施上“堵塞漏洞、打好补丁、做好随时升级”的准备,才能真正扭转对“一把手”监督难所处的被动局面。

  1、理顺监督体制,增强对“一把手”权力监督主体的权威效应。监督主体的权威性决定监督效果,要有效实施对“一把手”权力监督,首先要对现行的职能监督体系进行深入改革和全面调整。只有实行垂直领导体制,使监督机关具有相对独立性和权威性,让监督主体不再因人、财、物权受制于监督客体,才能真正做到严格执纪,秉公执法。其次要从监督体制改革上解决“一把手”监督难的问题。必须要从监督体制改革入手,变“以块为主,以条为辅”,为“以条为主,以块为辅”。只有实行“以条为主,以块为辅,条块结合,优势互补”的监督体制,才能有利于监督机关排除各种权力的干扰,以权制权,杜绝专权,使“一把手”的权力在运行过程中始终得到有效的制衡,避免滥用权力。

  2、关口前移堵源,增强对“一把手”权力运行的防范功能。在一个单位,一把手处于核心地位,起着主导作用难以监督,其一言一行对班子、对单位、对全体干部都会产生直接影响。因此,监督机关对“一把手”权力监督应具有超前意识,积极做到防范在前、预防在前。一是要主动切入,把好人选“入口”关。组织部门对拟任提拔“一把手”的干部提交党委(党组)讨论决定前,必须征求同级纪委(纪检组)的意见,纪委在“一把手”任用中要真正起到廉政把关的作用,严格防止和克服选人用人上的主观随意性,坚决刹住跑官要官、买官卖官等不正之风和腐败现象。二是要堵“疏”兼用,把好权力分解关。在权力运行中要实施监督精细化,要科学地把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适当分离开来,将“一把手”一人掌握多项职权改为多人交叉掌握某项职权,以解决权力过分集中,防止“一把手”权力失控和滥用。另一方面要正确引导教育,使“一把手”树立正确的权力观,真正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三是要防微杜渐,把好防范挽救关。各级“一把手”要定期向组织和干部职工报告自己廉洁自律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情况,自觉接受组织和群众的评议和监督,对评议中发现有违纪苗头的“一把手”,党委、政府和纪检监察机关要按照分工负责的原则,抓住苗头性的问题及时谈话,促使其及时醒悟,自查自纠。对轻微违纪的“一把手”,要面对面批评教育,限期改正;对问题较大的,责令说清问题,及时做好挽救工作。

  3、健全廉政机制,增强对“一把手”权力监控的整合优势。一要对重大事项决策权实施有效监控。重大事项由领导班子按决策程序、议事规则集体研究决定,不得由“一把手”个人说了算。二要对单位内部人事管理权实施有效监控。单位内部干部的使用、调配都必须严格执行干部管理工作的有关规定,由领导班子集体讨论决定,不能由“一把手”搞暗箱操作。三要对财物的支配权实施有效监控。完善财务审批监督制度,严禁财务“一把手”一支笔审批,坚持大额资金的使用安排由领导班子集体研究决定,单位资金使用情况在领导班子内按月或按季定期通报。四要对建筑工程项目经营权实施有效监督。实行建筑工程项目直接经营与监督审核权分离制度,严格规定“一把手”不得直接经手掌管本单位建设工程项目,建设工程的具体事宜由分管领导负责承办,“一把手”负责监督审核。

  4、提高腐败成本,增强对“一把手”权力监督的震慑效果。加大惩治“一把手”权力腐败最直接、最有效的办法就是提高腐败成本。一是要加大案件查处的力度。凡是群众举报或其它渠道发现“一把手”权力腐败行为的线索,纪检监察机关要认真调查,绝不能轻易放过。同时要顶住说情风、关系网的干扰,不管案件涉及到谁,都要一查到底;二是要加大惩治力度。对“一把手”权力腐败行为,要严格依照法律和党纪政纪的规定进行处理,该纪律处分的要处分,该判刑的要判刑,该重判的要重判,绝不能因为“一把手”特殊的位置,对其惩处失之于宽。对有些“一把手”贪污、受贿等腐败行为,除了法律制裁和纪律处分外,还可以加重经济处罚等措施;三是要发挥新闻舆论的监督作用。运用报刊、杂志、广播、电视等新闻媒体,公开报道某些有影响的“一把手”权力腐败的典型案例,形成一种对“一把手”权力腐败从严惩处的高压态势。

来源:红网

作者:黄文

本文为永顺新闻网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www.ysnews.net/content/2012/08/25/169803.html

相关链接

    频道精选

  • 党建阵地
  • 永顺文化
  • 文明实践
  • 教育培训
  • 新闻审稿
  • 永顺概览
  • 永顺政务
  • 溪州旅游
  • 理论园地
  • 文学艺术
  • 溪州视听
  • 新闻中心
  • 书记县长报道集

阅读下一篇

返回永顺新闻网首页